推广 热搜: 教育  家庭  学习  教育资讯  幼教  家庭教育  初中  高中  小学  家庭教育帮 

改革先行者 扭转“千人一面”培养模式

   日期:2024-05-20     来源:www.tianpie.com    浏览:630    
文章简介:他是上海名中医,创建中医“藏象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新辟中医学术进步史研究范围,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的研究。同时他也是教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中医人。

 

他是上海名中医,创建中医“藏象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新辟中医学术进步史研究范围,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的研究。同时他也是教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中医人。

1985年一纸调令,严世芸来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临床一线的同时不忘普济中医药教育,自从医起五十年来实践着他的抱负、理想。

改革先行者 扭转“千人一面”培养模式

在医界内,曾任上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的严世芸,是近代上海中医药事业的不懈发展者;在教育界内,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严世芸,为中医药教育事业号脉,同样也是“敢为人先”的改革先锋。

在过去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模式中,“百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大一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并且存在着临床与基础的界限不清、由浅入深的过程划分不清、学科界限不清等问题。为了中医药人才的良性进步,严世芸在三十年前站出来,对如此的培养模式说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严世芸便力排众议,在中医药教育教学上不断改革革新。他经验之谈到临床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程度,率先提出中医药人才培养“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理念,在国内医科院校中率先实行“三学期制”改革,探索“早临床、多临床”教学模式。目前,上海中医大的学生从第一学年起就能在小学期中参与临床学习,在实践中更稳定了课堂中所学的中医入门知识。

同样是在80年代,严世芸的另一项改革手段——学分制改革同样走在当时国内医学院、甚至是普通高等学府的前列。“当时学生什么也不懂,一进校就学《内经》,学生感觉中医太难、学不下去。”时任学校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的严世芸顶着重压和反对声将课程分化进行到底,随后从试点班开始实行学分制改革,最后形成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现有些课程理论体系,转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规格化、同步化的局面,突破传统办学模式。

当有人质疑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时,严世芸没简单地回答是与否,而积极考虑的是现代环境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最好路径在哪儿。面对中医药教育师承制与高等教育的矛盾,严世芸反而将导师制引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经验性的教育指导不是高等教育可以替代的,同样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如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又是指的现代教育借鉴的。”

出身杏林世家 积极弘扬传统文化

严老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他的祖父严志韶是宁海名医,爸爸严苍山是上海中国医学院的创办者之一,后又执教于新中国医学院,投身中医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严世芸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上海中医学院,并于1972年师承中医泰斗张伯臾先生,一学17年。自幼耳濡目染,严世芸在这几位中医名家身上看到的不止是精湛的医术,更有博大深远的人文素养和情怀。

严世芸说:“怎么样去研究弘扬中医文化,关乎中国国魂。”上世纪80年代,严老开创了中医学术史的研究范围,对历代医家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现在严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承担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华出色文化传承研究——中医药出色文化的传承研究,对“三才思想”“变易思想”、“中和思想”、“意象思维”四大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同时,他所主持的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经子渉医文献研究,集合文、史、哲对中医学进行研究,在全国具备领先地位。

另一个备受瞩目的收获是严老近期津津乐道的海派中医学术研究基地,基地下设六个临床基地和五个学术思想研究项目,总结和整理民国时期上海主要的中医学术流派的思想、临床经验和诊疗特点,向社会传递中国出色中医文化。

有人问严老:为什么这样高产?他回答:是学术激情。他说:“唯一能把学科凝聚在一块的核心不是经费、设施、大楼,而是学术这个看不见却无时不在的纽带。大家教学生,其实就是在传递学术。”

90年代,中医药教育模式面临危机,中医药教育被指西化紧急,缺少人文医学底蕴,甚至有人将医患矛盾等社会问题归咎于人才培养阶段。在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期间,严老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他倡导以结合中医药文化的人文通识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阅读原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在他的推进下,2009年学校成立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开设书法、篆刻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课程。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起上线的公选课《先秦时期涉医文献研究》,严世芸亲自主讲第一讲。

“现代中医学的进步有赖于革新能力的提升。”在严老看来,学中医文理分科并无关紧要,兼具各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反而更好。于是近年来严老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就是让学生在常识结构上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自然科学。他一直觉得:“将来的中医人才是技能继承中医进步文化的人才,也是可以用借助现代科技研究中医的人才。”

现在,严老先生已经年届七旬,却退而补休,依然坚持每周坐诊,依然不忘中医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继续行进在临床与教学第一线。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